未成年犯人权之刑法保护

[论文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已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普遍关注的世界三大公害。未成年人,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及司法 [论文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已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普遍关注的世界三大公害。未成年人,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及司法实践的不断探索使人们认识到:未成年人因生理成长、心理发展、体能等方面的特殊性而导致的行为偏差,与成年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明确的犯罪意图的支配下所实施的犯罪有着明显的差异,未成年人犯罪可“防”可“治”。基于此,我国刑法理论和刑事政策都认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追究,目的应当重在教育挽救,防止其重新犯罪,而非惩罚报复。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使命。我国现行刑法在对未成年犯刑事责任的规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加完整和科学,构建较为完备的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刑事责任 人权保护 刑法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也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日趋明显,未成年人犯罪已是一个世界性的突出问题,联合国将其同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未成年犯在我国是指已满14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犯罪嫌疑人和犯罪人。世界上对未成年人达到什么年龄就应对刑法所禁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的规定不尽一致,有的国家规定为满12岁,有的规定满14岁,有的规定为满15岁,还有个别规定为满18岁。我国1997年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才负刑事责任。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管教。
一般说来,未成年人还处于生理、心理的发育阶段,各方面都很不成熟,思想幼稚单纯,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法律意识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被一时的感性冲动所左右,丧失理智,不计后果,为满足一时之私欲而不惜以身试法,锒铛入狱,后悔已晚。人不是神,总会有错,一不小心就会触犯刑律,未成年人的特点决定未成年人更是如此,这是未成年人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对未成年人也有很大影响,正如刑法鼻祖山贝卡利亚所言,“物质世界对人们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以致一些人想入非非,在不良因素的强烈诱惑下,不良意识变得强化,遇到适当时机就会犯罪”。所以说,未成年人犯罪,既是危害社会的犯罪者,又是社会不良环境影响和侵袭的受害者。因而对他们就事论事的定罪科刑既显得不公正,又不利于综合治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更不利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因而在对待少年犯的问题上,国家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要与成年罪犯有明显的区别才对。我国对少年犯科刑的指导思想已经很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从轻处罚原则,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也规定:审判少年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政策,执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这充分说明我国对少年犯追究刑事责任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未成年人,而是通过刑罚的适用来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使其能够复归社会以达到既保护社会的安宁,又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双重目的。 在本页浏览全文>>(共计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关键词:未成年犯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