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卡吸引外籍商人
在很多外国商人看来,“中国绿卡”代表着一种政府荣誉,同时也是中国更加开放的一个信号。
2004年8月23日,在这个中国宣布实施“绿卡”制度之后的首个工作日,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一下子热闹起来,中国绿卡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外籍商人在突然面对中国绿卡的时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那种敏感正如他们在中国寻找商机的嗅觉一样,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一个机会。
大概一个月后,《中国企业家》在上海分别见到了申领中国绿卡的三位商人,他们分别来自德国、美国和奥地利。从三个外国商人的中国绿卡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外籍商人之所以愿意申请中国绿卡,商务和生活上的便利自然是看得见的实在东西,然而国际化生存的要求、主动融入当地的姿态、以别处为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则是绿卡背后更为丰厚的内容。在很多外国商人看来,中国绿卡代表着一种政府荣誉,同时也是中国更加开放的一个信号。而同时,中国商业活动的国际影响力也从这些绿卡商人这里走向深远。
博格:上海第一个申请绿卡的老外
博格(Peter A.Borger)没想到自己能成为上海市第一个申请绿卡的外国人,他用“very very happy”来形容当时的心情。1998年初来上海的博格连续多年供职于西门子公司,曾先后在利比亚、卢森堡、阿根廷、希腊、保加利亚、巴西和尼日利亚等7个国家的西门子公司工作,而今他已是这家全球知名公司中国区的执行副总裁。先是从中方合作伙伴,后是从上海出入境管理局那里,博格获悉中国绿卡一事,但成为第一个申请人则是最后一分钟才知道的。
谈及申领步骤,德国人博格思路清晰,他把整个过程分为两步:首先,与出入境管理局的官员进行一个约两小时的详细会谈,其间官员向他介绍要求,询问异议,告知递交文档等。其次,便是按要求递交各类有效文档,并于当天递交所有文档,正式申请。
对于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来说,持有绿卡意味着不必无限期地延长个人长久居留证,出入境手续更为简捷。但博格不愿仅从便利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他认为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讲,中国绿卡代表一种荣誉。中国首次推行这种绿卡,他又有幸成为上海绿卡申领第一人,这是中国政府以及上海市政府对外籍公民一种极大的认可。
博格因其对上海经济的突出贡献曾获过“白玉兰奖”、“上海市荣誉市民”、“国家友谊奖”等诸多荣誉,他对每一项都相当珍视。博格认为他本人获得绿卡也反映了中国政府认可了西门子公司对中国的贡献,尤其是为上海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据悉,上海是西门子最重要的中国市场之一,西门子在上海现有员工一万两千多名。
回忆上世纪80年代来中国时的情景,博格感慨当年的中国跟他1998年来时相比变化巨大,这让他感到相当惊讶。博格说,现在外国人如果来中国,会感觉到文化差异要比从前小得多,因为中国越来越开放,掌握英语的人也日渐增多,沟通基本不成问题。博格自称是Global manager(环球经理人),但他从未觉得自己是一个被大家孤立在外的外国人,在每个国家都有美好的经历和不错的朋友。
博格每到新的一个国家,都会主动融入进去,给自己营造一种家的感觉。对博格来说,目前上海就是他的家。博格很欣赏上海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是一个时刻都在变化的城市。在上海生活像在欧洲一样舒服便利,象德国香肠等生活用品都能很容易买到。博格的夫人说如果在上海都买不到的东西,那一定是你不需要的东西。这次,博格也为夫人申请了绿卡,他的两个孩子都在德国,经常假期来中国玩。工作之余,博格经常运动。他喜欢打高尔夫球和网球,年少时曾参加过德国的一家乒乓球俱乐部。博格说足球是德国人最喜欢的运动,这也解释了西门子公司连续赞助中超足球的重要背景。
博格热衷收集中国的古董、绘画、家具和陶罐,最喜欢的中国菜是麻婆豆腐,并认为中国菜比德国菜清淡。此外,他常把《孙子兵法》作为礼物送给国外来访的朋友。
“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博格再次对中国绿卡表示赞赏。他认为绿卡会把国际社会拉近中国,也能让中国更开放地融入国际社会。在中国工作的高层外籍管理人员像大使一样,不仅在自己的公司,也在他们国家宣传中国的开放程度,因而博格觉得这是个有益的开端。
唐骏:美国激情中国心
刚从成都出差回来的唐骏8月23日一大早就到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大厅递交了绿卡申请。虽则没有像博格那样恰巧成为No.1,但这位曾任微软中国总裁、现为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总裁的美籍华人身份多少使人感到与众不同。
自称只是一个普通职业经理人的唐骏有资格对美、中、日的商业环境评论几句,从唐简历不难看出其丰富的海外经历。唐认为整体而言,美国的商业环境相对比较公平,一切依照法律,没有经济特区和优惠政策之说,市场对外国人和本国人一视同仁;而日本完全是一个保守和保护主义的国家,外国人可能会受到经济担保、银行贷款等方面的限制;在中国,则更偏向于外资企业,对应有过分倾斜的优惠政策。
“空中飞人”多年,唐骏隐隐感到各种文化在自身体内的冲撞。他分析说自己的底蕴和人情味是中国的,而且是最核心的部分,而做事的规范礼仪和踏实勤奋来自于日本文化。如果说有一点外向,一点幻想和大把的激情则更多来自美国。“我相信我60岁以后的心态和现在没有太大的差别”,唐试着描述他所能想象的老年生活,听上去他似乎很少考虑这个问题。
他说,你看,在美国很多人岁数那么大了还是要登山,依旧热爱冒险。无论到不同的城市、环境还是企业,唐都试图发掘文化的差异性,尤其是当中优秀和新鲜的因子。在融入盛大的过程中,唐发现这是一个跟自己一样富于激情、热爱挑战的年轻公司,他一直在不停地学习和了解这个团队。
在盛大,唐的办公室一直敞开,安排有固定的总裁接待日,任何员工都可以直接跟他交流。深谙商业之道的唐骏逐渐整理出自己经营中国企业的思路。他觉得,美国虽然商业发达,但几乎没有人情,老板与雇员之间关系非常清楚。在美国人看来,知识、资源和财富可以共享,但个人的东西绝对不会去共享,公私分得很清楚,而且强调Privacy(隐私)。日本体系则是工资很低,养老退休有保障,日本企业通过体系而不是靠企业文化套住人。唐骏不赞成日本模式,他认为人情化与制度化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留住员工。
一定意义上,在层层商业壁垒的后面,唐骏是个相对感性的人。打篮球是唐骏的业余爱好之一,他司职前锋,虽然球艺一般,但他是球场上“最勤奋和跑得最快的人”。闲暇时,唐经常会在家里一个人静下心来吹萨克斯,或者听听进行曲。这位曾经的微软中国区总裁坦言自己有军队情结,早年在微软组织过“军乐团”,“现在让我听音乐,我更喜欢听静并且慢的轻音乐。”
多年处在热闹聚光灯下的唐骏,现在在寻找一种平和心态下的生活。唐的家人都在美国,他有一双儿女,夫人仍在微软公司工作。家人考虑明年或者更短时间搬回中国来住,中秋节只能暂时通过电话和互联网来联系,更多时间唐会跟周围的员工或朋友在一起共过这个佳节。唐骏称他在盛大的事业才刚刚开始。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希望一家人都能顺利办到“中国绿卡”,享受到他本来就曾拥有的“国民待遇”。
麦贺法:这城市与奥地利同样舒适
位于雪野西路101号的克虏伯不锈钢有限公司不太好找,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将使该地格外抢眼,奥地利人麦贺法(Gerhard Mairhofer)描述这一远景时下意识地扶了扶眼镜。
作为年产量近十万吨的不锈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麦见证了浦东的崛起。1989年初到上海,麦贺法的第一感觉是安静。他能意识到的真正变化是在1992年以后,现在上海已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麦自豪地说,对欧洲人而言,上海尤其适宜居住,这大抵因为上海人相对开放,对老外接受也快。麦贺法于8月中旬获悉中国绿卡制度即将实施,他跟上海政府的关系一直很密切,所以有关方面及时提供了相关信息。麦贺法认为这对于外籍人士是个很大的荣誉,也给自己带来了实在的便利,尤其在签证方面。以往的签证一般根据工作情况,新的政策则根据护照的有效期来办理,如此他便可以至少十年不用换证,享受与中国人几乎同等的“国民待遇”。
曾去过北京的麦贺法对京沪两地有不同的看法:北京历史悠久,政府机构较多,感觉比较严肃;上海相对有活力和动力,似乎24小时都在运转,“No break”(永不止歇)。来上海之后,麦贺法最受触动的事情有两桩:一桩是得到“上海荣誉市民”这个称号,他称之为自己职业生涯中一个“great moment”(伟大的时刻),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真正归属于上海;另外一桩就是遇到了他善解人意的上海太太。
除了工作,麦贺法在家的时间不是很多,他戏称两条狗占据了不少时间。他喜欢收集老式的机械类照相机,也偶尔骑德式三轮摩托兜风。他感觉奥地利人就像上海人,工作之余,喜欢音乐、美酒和各类休闲。奥地利领土不是很大,跟上海仿佛大小,麦贺法在奥地利经常跟朋友聚会吃饭,来了上海也不例外。麦贺法最喜欢吃中国的川菜、海南菜、广东菜,口味偏辣。
跟许多中国人一样,麦贺法也有“根”的意识。对于故乡,他认为各地的情感是共通的,不过表达方式和沟通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据麦贺法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