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华人与中国“绿卡”
刘炯认为,中国在绿卡制度上“与国际接轨”,有着重要的长远意义。中国目前虽然处于人才外流局面,但绿卡制却是在为外国人才向中国流动作准备。现在中国在吸引外国金融资金总额方面,自去年开始已经超过美国,而人才,则往往随着资金、设备的流动方向,随着知识、经济与生活的繁荣发展程度而流动的,目前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已登记的有60000人。当外国资金流向中国一段时间之后,必然带来外国人才的流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中国科研、教育、企业和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发展越来越蓬勃,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做中国梦”的吸引力就越来越大,而中国绿卡制就是向中国所需要的外国人才提供便利或实现“中国梦”机会的一个办法。
不过刘炯的想法很简单:“如果以后有了中国绿卡,我就可以在中美之间自由来往,而且不必经常往公安局跑了。”
马鸣:这里是中国,是你喜欢的地方
同样是在国外工作生活了近十年后回国的马鸣,则不存在申请中国绿卡的问题,因为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中国国籍。马鸣现在的身份是英国渣打银行上海分行国际银行部的总监,用她的话来说,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1991年,马鸣在英国政府的资助下前往爱丁堡攻读一个金融的硕士学位,系统学习了银行的理论、实践和市场营销,随后在苏格兰银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前往英格兰的肯特大学进修MBA课程,并在英国的另一家银行HFC有过一段工作经历。2001年回国后,从事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个人银行的业务。
回国后,马鸣经常遇到有人问:“你回来干什么?为什么不留在那里?”马鸣自己也承认,以她的学历和在英国的工作经历,如果她决定留在英国拿绿卡,确实很容易。“但是从第一次出国我的目的就很明确,就是要回国的。金融是一种社会科学,需要与人打交道,而我是中国人,对中国人更熟悉,如果留在国外与老外打交道,我永远都比不上老外。”她说。
马鸣坦承刚回国时,曾经对国内生活一些细节方面不太适应,也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将中国与国外做比较。但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她逐渐认识到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慢慢地学会了去观察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学着去重新适应中国社会的一些特色。
她笑着说:“实际上任何一个人都会在不同时代做着自我的调整,并不仅仅是从国外回来的人需要这个过程。刚从国外回来,看到了那么多的汽车、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等,肯定会有不适应。但是我是看重中国的市场,它是发展中国家,存在问题是必然的。”
“毕竟这是中国,是你喜欢的地方,想发展的地方,所以你必须要去适应它。”她总结道。
张瑜:我不愿别人说我是个外国人
有着加拿大永久公民的身份,骨子里却认为自己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张瑜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现在是一个矛盾体。但是从去年回国至今,她对自己的身份的归属又确实就是这么一个矛盾。
张瑜在1998年以工作的名义前往加拿大,四年以后,加入了加拿大国籍。“当时也很犹豫,到底是不是入籍,考虑了好久,主要担心以后回到国内的签证会很麻烦,最后是出于方便的考虑还是入了籍。”张瑜说。
张瑜说自己在加拿大的很多朋友后来之所以入了籍,其实都是出于方便的心态,其实大部分人的心理上还是认同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中国出去太不方便,拿个外国身份,进出做生意、工作什么的就方便多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考虑。”张瑜说得很坦率。
张瑜在去年7月份与丈夫一起回国工作,公司给张瑜办了中国的三年工作签证,费了不少周折。“这次中国绿卡的政策一推出,公司也把资料发给我看。目前这个三年工作签证到期后,我应该会试着去申请中国绿卡。”张瑜认为这个中国绿卡真的很不错,标志着中国的更加开放。
整个谈话过程中,张瑜一直非常强调自己是个中国人。“虽然我现在没有中国绿卡,我还是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加拿大身份只是给我带来方便,我不愿别人说我是个外国人。”她笑着说。在张瑜看来,现在除了一个加拿大身份,自己与其他的上海白领女士没有什么不同。“当然刚回来时会很不习惯,特别是在一些生活的细节方面,如环境、交通等,但是毕竟这里是我生长那么久的国家,很快就重新找到了感觉。这个也与个人的适应能力有关,我们公司里有很多从国外回来的,他们到现在还在适应中。因为我始终在身份上认同自己的中国因素,所以并不觉得回国后在文化的重新适应方面遇到多大的困难。”
8月15日开始,《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8月23日起正式开始受理本市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的申请。
外籍人申请合格者将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作为中国境内居留的合法身份证件,持证者在中国的居留地、住房和就业皆不受限制,出入中国国境无须再签证。
人们仿照美国习惯,称这种永久居留证为中国“绿卡”。一批出身中国、奔波异乡而又回来工作的外籍华人同时也得到了他们的祖国颁发给他们的中国“绿卡”。